护理系2014年12月“家风”主题征文比赛作品展示
以下作品为各班推荐参赛获奖作品,请作者确保作品为原创,作品内容不代表系部意愿,请承诺:文责自负!
本作品为系部推荐上传:
家风助我成长
(13级护理4班 王瑶)
获一等奖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都离不开家园,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家有每家的原则,每家有每家的习惯,每家有每家的规定。正因为这些形式各异的家风,才造就了这社会上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的风气、习惯。或许有人会说:“我家没有家风,因为我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其实不然,家风不一定非得,也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地照着做。家风其实很简单,它说白了就是你们这一家人平时做事做人的习惯,或者你们对待事情的原则。很多人对家风这一概念不太理解其实大部分原因还是受到某些影视作品的影响,电视剧中那些叫得很响的家规家训有时会让人无法接受,但它同时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子里,让人觉得那些东西与我们的现实社会差别太大,毫无关联。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这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这里所说的“环境”与家风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陆游才这样嘱咐他的孩子:“人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像陆游这样的大诗人说出如此平实的语言来教育子女,可见家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助我们成长。当年鲁迅病重,在遗嘱中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训示:“孩子成长,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于是周海婴谨遵父训,成为无线电专家。
也许你会说,我的父亲不是陆游,更不是鲁迅,说不出那么文绉绉地家训来教育我,但我们不是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唠叨声中长大的吗?从小到大,我们听得做多的话就是要乖”或者“孩子,这种事不能做……”其实这些话就是父母给我们的原则,灌输给我们思想,让我们传承良好的东西,也就是所说的家风。
最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吃过晚饭之后总喜欢带我到公园去玩,每到那时候,我就趁爸妈高兴伺机向他们讨要礼物,一般都是一些小零食、小玩具。而每次我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妈妈总会说:“等看看你明天的表现吧!如果表现好就明晚来买给你。”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天里,我会乖乖吃饭、不挑食,帮助妈妈扫地、擦桌子……终于得到了我想要的玩具。如果买到吃的食物,爸爸总会说:“一个人吃会很香吗?”于是我就把手里的美食分给父母,分给身边的小朋友。父母的这些举动看似平常,但它无形中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妈吗的方法告诉我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付出就能得到的,而爸爸的话则教会要懂得分享。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是我的榜样,他们在无形中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我的家庭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豪门富宅,但父母从未让我沾惹不良习气,他们告诉我诚实是世界最美好的品格,分享是人世间最温暖的行为,谦虚是社会最有力的法宝……这便是我最朴实的家风,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鲜丽的语言,它只是深刻地影响着我,为我指引未来的方向,为我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总是在我迷茫的时候向我伸出温暖的手掌并拉我一把;总是在我颓废的时候告诉我绝不言弃;总是在我飘飘然的时候提醒我勿忘初心。
我感谢上天让我降落在这个平凡的小家庭,更感谢我的家庭能够用这平凡而不平庸的家风家训来培养我,让我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家风助我成长,并且我也希望每个小家庭优秀的家风凝聚起来能够助国成长!
让阳光永远照耀在心中
(14级护理4班 初怡璇)
获二等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刘禹锡的希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这是郑板桥的雄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曹操的志向。综合看看这三位大家的所言所写,会发现他们心中仿佛住进了一位奇怪的“人”。这个“人”很强大,他有使“枯木逢春”的能力,这个“人”可以被成为“强心脏”,也可以被称为“正能量”,而在我们家,这个“人”被称为“阳光”。
1995年寒冬,我降生在这个家庭,似乎从我降生的那天开始,我听到的就只有笑声。父亲虽人到中年,却似“老顽童”一般,儿时我最好的玩伴便是父亲。所以“阳光”从那时起便注入了我的心底。回想童年时期,最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件事便是六岁时被选中上台代表班级讲故事,本来彩排的时候发挥的挺好,正式演出时却做出了一件让全校师生称为茶余饭后谈资的事——讲到一半的时候,我哭了,而且还是大哭!年幼的我只会用哭声来表达紧张,人人都在期待着我的精彩表现的时候,我却做出了如此荒唐之事。要是这件事搁现在,那我该是羞得无法抬头了。班主任找到父亲,跟父亲说明了我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那时虽然年幼,却也隐约知道了我做了一件挺丢脸的事,所以那几天一直不好意思出去见人。第四天的时候父亲终于把我带出去,没有大声训斥,也没有谆谆教导,只是带我去看了一天的太阳。从早上的日出到晚上的日落,晚上回家的时候,爸爸说了一句让当时年幼的我还理解不了的话:“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都是无法打破的规律,既然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束手无策,干嘛不干脆放宽心态勇敢接受呢?”那时还太小,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知道多年以后,父亲离世时。
被父亲满满的爱呵护了十六年之后,或许是上天觉得我拥有的过多,想要收一些回去,在十六岁那年的夏天,父亲突然离世。真的是“突然”,“突然到让我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挂上电话的十分钟内,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事情还没想清楚,眼泪和腿脚倒是不听使唤了,不知道怎么回到家里,依稀只记得进门那一刻我看见了迎过来的妈妈,那一刻才知道什么叫珍惜。已经失去一个爱我的人,还剩下的,才会令我倍加珍惜。
之后一个月的我,只能用一蹶不振来形容。不想见人,机械般地上完课,不想吃饭,不想睡觉。知道一个月后整理房间,在我的衣柜里发现了爸爸留下的字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下的,上面写到“女儿,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让阳光一直照在你的心里”——这是父亲对我的所有寄托。
之后一次问过妈妈,妈妈说那是我第二次月考成绩太差,爸爸悄悄写了放在我衣柜里的,他不想我一直为成绩消沉。
我不知道那张纸条对我有什么魔力,只记得从那次,我把爸爸放在心底,带着爸爸的希冀开始全新的生活,那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暂时停下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然后再开始新的征程。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看看升起的太阳,心中就回荡着父亲在我六岁时跟我说的话——让阳光永远照耀在心中。
最美家风之情
(14级护理4班 赵该燕)
获二等奖
家风亦是家规,家风或家规都影响着每个家庭。家风中包括了家庭美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都充满了各种故事与家族风情,当然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家风。
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和个性特征,个人的品德更需要家风来培养,一个人的社会道德也需要良好的家风;美好的家族或家风之情体现了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因此,我们应从小就培养成良好的家风,只有好的家风,才能有更好的家庭之情,创造美好的家风之情。
校有校规,家有家风,但有谁知道家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我看来,家风就是家庭中有用的规则,其中有的是有明确规定的,也有的是口头规定,一个家庭的家风就是从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现今社会上很多小孩子被逼着学这学那的父母望子成龙的现象,我认为这个是不能硬性规定的,因为这样会让小孩子没有童年,从小学起,虽然有利于成才,但对小孩子来说负担太重,对他的成长不好;反过来,拥有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又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看来,家风的形成取决于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家风才能形成,但前提是,家长或长辈们应该做好榜样,才能正确教育好孩子;对社会上现有家风以及家风的传承,我的观点是:有的家风正在逐渐遗失,我们应该努力传承,继承优良传统,把家风发扬光大。
当今的时代,还有许多家庭中存在着留守儿童的情况,有时父母是迫于无奈而外出打工,但是这样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这种家风应该不断改变它,原因是它会破坏良好的家庭环境,它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分离开,孩子得到的爱也会越来越少。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人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也就很难培养优秀的后代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但它却影响着每一代人,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同时,可以把家风传承好,让他们走得更远。
在家庭中,父母严格的家风家训是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在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也会产生不一般的情感;俗话说得好:“无规不成方圆,”从孟母三千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所以,家庭之间的情感在家风中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尊敬师长,长辈,同学和任何残疾的人们,邻里团结,因为远亲不如近邻;自古以来存在每个人心中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辈们把它作为家风,是为了让下一代传承家庭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也会努力做到,将它传承下去,并让家庭更加充满风情。除此之外,我家还有一些家规:见到长辈要问好,要懂得尊重家长,师长,朋友,与邻居要和睦相处。只有把这些做好了,家风才能传承好,才能增进家风之情。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家教。最好最美的家风之情会让你感动一生的,因为它代表了家庭的团结与家庭美德,它们是相连在一起的。那么下面就说说我家的家风之情吧。
从我的奶奶说起吧,我的奶奶已经是一大把年纪了,但总是忙个不停。在我和弟弟各自外出上学或工作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把饭做好,左洗右刷,全部的家务都被她包了,我的奶奶从来没闲着;在家里,奶奶总是起得最早的那一个,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饭,就又开始干其他的活儿。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她的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因为她有着五个儿子,所以所有的家务都是她一个人在做,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
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很心疼您,感激您。还有就是我的爷爷,他是我们的榜样,虽然爷爷的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但是总是说一些大道理给我们听,为了家风得以传承下去,他教导我们要好好做人,我最尊敬的爷爷,他为这个家的家风树立了好的榜样,因此,在爷爷的影响下,我的爸爸也是一个注重家风的人。
在我小得时候,爸爸教育我说:“要知道爱护老人,尊敬师长,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成就。”记得我从小学开始,爸爸就一直督促我要好好学习,决不能辜负他对我的期待。他也总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以后长大了要懂得孝敬报答父母”这样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所以,本着家风的传承,我也会努力学习的。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父亲送我上学的,现在父亲老了,女儿也长大了;因此,我决定自己独立,不再依赖父母,因为他们给我的爱已经够多了,还有他们给我的家风之情也是使我难以忘记的,这就是我的家风之情。
父母对我的爱是永久的,对我的感情是永不变更的,对我的叮咛是永不褪色的,这就是最美的家风之情。
我家的家风
(13级护理2班 陈晓梦)
获三等奖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家风也是一个家庭蔚然形成的生活方式,润物无声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庭的传统风尚,俗话说也叫门风,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自然,我家也有家风-遇到困难不退缩,不低头,憨厚老实,勤俭节约。
每当我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一个农村妇女,整日忙于厨房和田间。记得那时我上小学,奶奶在一次劳作中,不幸跌倒,得了脑溢血,整日卧病在床。对于一个习惯了忙碌的人来说,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当上天跟奶奶开了一个大玩笑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低头,而是很坚强乐观的面对,她不仅靠自己可以动的一半身体吃饭,教我写字,缝补衣服……家人看着很心疼,想帮她,可她拒绝帮助。并且,她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更坚强决不可以向困难低头,决不退缩。奶奶住院时,医生说她有可能活不过一年。可奶奶却凭着那份永不退缩,迎难而上的执着活了3年。奶奶走了,可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每当我遇到困难,就会想起她,然后迎难而上,决不在困难面前退缩,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正因如此,我快乐的成长,一步一步地走向未来。或许,未来的路布满荆棘,有无数道坎,有无数阻碍,可是,我不怕。
父亲是一个退伍的军人,在他身上我总能看到憨厚老实。他退伍后在一家煤矿上班,因为工作积极认真,不怕苦,不怕累,得到了领导的赏识。领导升他做队长,可是他却拒绝了,他告诉领导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头脑不好用,他做队长不利于单位的发展。为此,母亲还跟他大吵了一架。
还有,我前不久验兵,家里人想让父亲找一找他的老战友帮忙。但是,父亲再一次拒绝了。因为最终我没有验上,为此,我还很生父亲的气。我怪他为什么不能帮我完成我的梦想,怪他为什么不像其他父亲一样用尽一切办法帮助子女走捷径。我怪他,生他气,他却不作任何解释。当我看到了“家风”两个字时,我明白了,我想,父亲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憨厚老实的人,无愧于心。父亲永远是我的偶像,我想告诉父亲:“你很酷,你是最帅的男人。”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可以在水龙头旁看到节约每一滴水的标语,在食堂看到节约每一粒粮食的标语。可是,真正的去践行勤俭节约,却很难。但,在我的家庭中,却有一个人一直这样做着。姑妈是一个银行里的会计,收入不薄。但在她的身上,我却看到了勤俭节约的榜样。她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追求名牌,从不追求美食。她总是把钱用到只该用到的地方。她总是把洗菜水冲厕所,洗衣服的水拖地。她总是喜欢少吃两口饭,也不愿多做一碗饭,她总是把剩菜剩饭给别人喂猪。她总是…当我大手大脚的花钱时,我总会想到姑妈,当我浪费粮食时,我总会想到她,当我洗衣服水“哗哗哗哗”地流时,我总会想到…然后,我就自责自己,慢慢的改正。
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家风是最基本,最经常,最深刻的教育。家风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要素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我庆幸我拥有良好的家风。
未来的人生路还很长,我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但是,我相信,在这样良好家风的陪伴下,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家风就是这样朴实无华,但它却深深的影响着我的未来,陪伴着我的成长。我感恩上天让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中。
良好家风促进完美人生
(14级护理1班 李金艳)
获三等奖
在年初时,中央台的新闻频道办了一个关于家风的访谈节目,看了之后感触良多耳边不自觉的回味起年幼时至现在父母在嘴边不曾停歇的唠叨,满满的都是幸福。
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风正是一种规矩,也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日常的家庭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他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的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的服从和遵守。
“吃饭时不准出声音”这句话是我听见母亲说的最多的,小时候吃饭,嘴巴也跟着唱合奏,吧唧吧唧的,还觉得很好玩,母亲好声好气的说了几次没有用,某天在饭桌上我有吧唧嘴了,结果被母亲用筷子打了嘴,眼泪刷的就掉了下来,觉得委屈也不敢反抗,后来吃饭是不敢出声了,可是自己吃零食依旧咂的不亦乐乎。直至初三,因课程繁忙,赶不上回家吃饭,在学校宿舍和同学一起吃饭,有一个同学吃饭嘴出声特别的明显,很影响我的食欲。那天过后,无论在不在饭桌上,还是独自一人吃零食,都下意识的不再去咂嘴,太影响别人了,这也告诉我父母教育的方式或许有不对的地方,可这也是他们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来告诉我的。
在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教育故事便是“孟母三迁”,孟轲三岁丧父,贤德通达的孟母一方面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帮人浆洗纺织,同时严格教子, 孟轲用功读书,将来恒威 、有座位的栋梁之材。为教子成材,孟母慎审选择居住环境,前后三迁其居,从住在送葬旁搬至市场到最后的学校附近,自此,孟轲每天接触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在浓厚的读书风气下,孟轲再也不做挖坑、下葬、哭游及模仿杀猪卖肉的游戏,而是在浓厚的读书风气影响下,开始诵诗习礼,孟母最后提出伟大的“仁政”思想。好的家风,跟随自己一辈子,让其一直受益无穷。
中央台还拍了一些有关家风的宣传片,有一部分让我特别难忘,就是一家子准备吃年夜饭,在饭桌上摆满了可口的饭菜,一个小男孩丢下手里的玩具跑上饭桌就要吃,却被母亲阻拦,让他去洗手,洗好了准备拿起筷子吃,却再次被母亲阻止,为什么?因为爷爷奶奶还没有入坐,爷爷奶奶入坐时再次拿起筷子满怀希望的准备夹菜,却又被母亲阻止了,母亲小声而又严厉的说:“爷爷奶奶还没有动筷子呢,你怎么可以先吃?”只得放下筷子呆呆的看着爷爷奶奶,而二老通常要讲一些家常话,漫长的等待中,最美妙的声音就是爷爷嘴里那一声“好了,吃饭吧!”继而愉快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大块肉放进嘴里,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味了。饭前洗手,等长辈入坐,待长辈讲完话才可以动筷子,这些生活里最经常出现的话语就这么伴着我长大,让我养成了尊重老人的习惯,更让我明白家风的重要性,句句皆良言。
良好的家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影响一个人的素质,更是影响了国家国民的成长环境,是我们终身的财富。而我们青少年在良好的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我家有女初长成
(14级护理2班 陈子柔)
获三等奖
我生长在一个保守的中国家庭,有个守旧执着的妈妈,偶尔开明的爸爸,生性叛逆的妹妹,以及半调子的我。奇特的家风围绕着我的整个家庭空间,那问题来了,什么是家风。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指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文化氛围等等,当然,家风包括了一个家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发展大国,五千年的上下文明文化成就了今时今日的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液中,绵延不绝。都说‘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文明文化造就了优秀的大家,优秀的大家造就了优秀的小家,优秀的小家造就了优秀的家风。历来家风的传承其实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等等。人类社会讲求庄重感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以上礼仪便是家风的基础。记得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但她却给我了生命中最好的教育。’是的,好的母亲胜过好的老师,你在这世上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你的父亲母亲。家庭教给人第一课,树立良好的家风,代代都受益。
央视曾报道采访了大量的市民,什么是家风。围绕不同的人群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一名男子说,家风就是不准私藏私房钱,严,老妈要养着,老婆要供着,孩子要宠着,不给抽烟,不让喝酒。下班按时回家,不能和狐朋狗友厮混以及种种。当问及一个小孩时,小孩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可以问我的爸爸妈妈’。很显然,小孩的教养很好,懂礼貌,知礼仪,这必然和良好的家风有着不可分说的干系。同样的问题问在一个女人身上,答案也是不相同的。女人说,家风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在一张饭桌上吃饭,在同一屋檐下进入梦乡,闲暇之余一家人能够一起郊游野餐,旅行探险。确实,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果真适用。
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先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的人品好,受的教育也相对要好。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世上没有哪一家的父母是不希望孩子过得好的,所以,良好的家风很重要。
其实,有些家风在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来说应该都是相同的,类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不能浪费粮食’,‘吃饭不要说话’。当然,我家也不例外。从小就被灌输着尊老爱幼,爱惜粮食,节约用水以及上述种种的规矩,也就是所谓的家风家训。从小时候的顽劣到现在的懂事,良好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一个人能否形成好的习惯,好的性格,其实绝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和家庭有关。就比如,小偷并非天生的小偷,他可能是因为从小被遗弃,跟着身旁的人才变成这样,又或者是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为了活下来,不得已才去当小偷。毕竟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地刻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有了小家,才有你我,有了你我,才有祖国更美好的未来。在良好的家风氛围下,我家有女初长成。
家风助我成长
( 13级护理2班 谭桂芳)
获三等奖
在我心里,家是帆,我是船,而陪伴我二十年的家风则是桨与水。是家风助我成长,没有家风的协助,我就不能向正确的方向航行,甚至不能前进。
家风助我从懵懂无知坐向成熟,一步步在人生的阶梯上踏上脚印,是家风塑造我无形的力量。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是我的母亲。母亲识的字并不多,但是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的几句话,也反映出如雨的家风。
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我正在发生许多变化。以前的家长经常把学习当成孩子的任务,他们习惯于布置任务,检查孩子的学习。而今天,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建立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知识结构,家长也许该向孩子学习很多。在孩子面前,家长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便会更有效地促进孩子学习。
有些贫困潦倒,目不识丁的人可以把孩子培育得成名成家,而有些腰缠万贯,学富五车的人却做不到,原因在于有比金少,物质和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底蕴。好的家风助人成长,反之让人掉入无敌深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而不是要求孩子去做。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家风,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舆论营造不良的家风。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定的家风,未成年人在这种特定的家风熏陶下,会经过耳闻目睹接受影响。其中,模仿起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的举止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某种性质的影响,无论是好,还是坏,未成年人都会模仿。未成年人的早期行为习惯折射着父母亲的人格和习惯,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比如,妈妈每次将手中的果皮,纸削等垃圾扔进垃圾桶,而不乱扔,孩子看到则慢慢地也学会这样做。
又如我和我妹妹,从小就经历父母亲的严格管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做错什么事则会虚心教育我们,而他们在我们俩面前,也只做正确的事,这就是家风。
勤劳也是我们家的家风,每当太阳刚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妈妈便起床了,接着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园子里的每一个根杂草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一颗颗蔬菜长得特别惹人爱,邻居们都夸妈妈是种菜的高手,但我知道这都是妈妈用勤劳的双手换来的。
爸爸也是个非常勤劳的人。每天都辛勤的劳作,到很晚才回家,一年到头,从来没说一声苦叫一声累,一个人默默承担一切。在我心目中,爸爸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在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把自己的汗水尽情洒在学校。除了勤奋学习,我更注意集体活动。家人的勤勤恳恳是我的楷模,是我学习的典范。
家风深深地筑扎在我的心里,就像百年后的苍天大树深深地筑立在紧紧的泥土中无法想象此时的它力量有多大?家风时时刻刻在我身边助我成长!
家风伴我成长
(13级护理2班 黄宝芳)
获三等奖
赞赞赞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家当然也有家风。
我的家风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做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说起来很容易,实际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啦!
不要看一粒米不值钱,但从种子到收获,农民付出多少汗水,再从水稻种子变成米饭其中又经过多少过程,最终成为盘中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不要看一张纸不值钱,但从树到纸又需要多少道工序。
在我家里,能吃多少就盛多少饭,不准浪费,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饭。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已经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在我们家可是每天做到“光盘”哦!
在我的家风里讲的“学会做人”指的是在道德品行上做好,不是说要做到最好,但一般情况下,我都以此来告诫我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我和家人对别人做到宽容、和善、认真地对待;在生活中,我和家人都会做到细心,对每一件事情都坚持认真地去处理;在道德方面,我们时常提醒自己绝不做任何破坏、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说做得最好,但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待它们。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我们才成了一个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我们姐弟俩会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榜样,从他们身上借鉴好的为人处事方式。好的家风就会养成一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记得有一次准备吃饭的时候,弟弟看着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忍不住抢先拿起筷子准备开吃。这时候,妈妈说:小石,爷爷奶奶还没动筷子呢,你怎么能先吃了?弟弟不好意思地放下筷子,端坐好。等家人都到齐了,奶奶说:“孩子,快吃吧,多吃点……”我们全家才开始享用美食。妈妈一边吃一边把好吃的、比较软的往爷爷奶奶碗里夹。我和弟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每逢吃饭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帮妈妈摆碗筷,吃完饭了洗洗碗……因为我们知道孝顺既可以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可以包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爸爸常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去县城里吃自助餐,以前我都是买半票,可是那次结账的时候爸爸为我买了全票,我疑惑地问爸爸:“我才139厘米,还没140厘米,你为什么要给我买全票呢?”爸爸伸出手来摸摸我的头,对我说:“你穿上鞋子不就140厘米啦……”爸爸以身作则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出类拔萃。”这是爷爷常在我和弟弟耳边的告诫。就如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初三以后,上了高中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虽然学习生活很艰苦,但是我没有退缩。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尚。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的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家风伴我成长!无形中好的家风的养成,是正能量的传递,也是我们以后对自己教育的回馈。
家风助成长
(14级护理3班 王志花)
获三等奖
“校有校规,家有家规”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风?”这些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都离不开家风这个词,每家有每家的习惯,每家有每家的家教。家风直接影响我们个人的成长和性格,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我们的自身发展,反之,则就会阻碍我们进步。
在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一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视明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还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家风很大。
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在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家风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言下之意是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有声音称当下社会除了成功别无信仰,而且为了成功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社会背影下,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很难出头。但必须看到这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不会延续只会削弱。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出《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虽然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的文章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庚》。他在总结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立自强而颓废没落的家训。告诫其子“有德皆有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依靠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当时任营长,父亲病重,他对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个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夺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做好事,望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的言行一致,一生清白廉正,处处为民众。
有良好的家风,会引导人走向成功,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注重家风建设,这个人就会在成长中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有意识的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好的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带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有好的校风会让学生、老师受益,会营造更好的学校氛围。
家风是一种教育方式的传承,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是一种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换言之,家风即家庭的一种风气,是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准则。它需要先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日常的行为中。因此,对于孩子的家风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行为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精神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指不仅仅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判定正误,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其所以然,进而引向教育核心。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别让家风也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家风的形成无关贵贱无关文化,只管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无穷无尽。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这风气一旦破环,这一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吗,这一家就再也很难培养优秀的后代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一个家族延续的关键。
谈家风
(13级护理3班 窦丽芬)
获三等奖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都离不开家风这个词。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庭的传统风尚和作风,是对家人的激励和拘束。每家有每家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会促进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我们品行的第一推手。我家的家风已孝为标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诉我:百善孝为先,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对我很严格,告诉我什么事、什么话该做该说,什么不该做不该说,“待人之道”,“做客之理”都让我铭记于心。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就像是一句座右铭,有了它,让我更加建康快乐的成长,为我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想说,有良好的家风真的很好!
家风,让我想起了《傅雷家书》,一篇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他给儿子的信,字字充满浓浓的父爱,除了一些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教儿子为人处事,谈论艺术和人生,灌溉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如何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深深的为傅雷的这种教育方式感动了。傅雷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书香门第的风气让他的儿子受益匪浅。
家风,是塑造孩子无形的力量。
一个个家,组成了社会。社会的“家风”对人、对国家影响深远。诚信、助人、廉洁、勤劳、忠诚......这应是一个社会的“家风”,可当今的社会鱼龙混杂,是非居多,试问以前的良好风尚哪去了呢?前久报道的一位妇产科医生在火车上救孕妇反被告的事情,我们为医生的冤枉而惋惜,为她面对生命的选择,见义勇为而鼓掌,可被救产妇呢?法官的一纸判决缺乏了人性,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是否见义勇为”的思考。愿诚信、助人之风再次萌芽,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之风遍地生根。
“家风”,是共建美好社会的途径。
古人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再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每个有志之士的理想。的确,家风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家风影响国风,国风影响天下之风。其实一家之分可以点燃周边或更大社会范围的“大家之分”,是社会风尚的航标。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重要了,它靠每个人的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共创辉煌。而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国家的兴与衰,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明强。
家风,决定了国家强盛的因素。
有家,才有风,良好的家风将会飘在中华名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